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检测涵盖物理性能、化学性能、生物相容性和微生物指标等多个方面。物理测试确保产品的耐用性和功能性,化学检测防止有害物质迁移,生物相容性测试确保产品对人体无害。此外,无菌检测和微生物限度测试保证产品的卫生标准,防止交叉感染。这些检测项目共同保障了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质量和安全性,确保其在医疗环境中的有效应用和患者安全。
检测项目:
无菌试验,细菌和真菌污染,真菌,细菌,无菌检查,细菌或真菌污染总菌数的检测,无菌实验,全部参数,初始污染菌检测,消毒后残存细菌或真菌检测(消毒级),初始污染菌,细菌内毒素试验,细菌菌落总数,耗氧量,生产车间中紫外灯辐射强度,生产车间物体表面细菌总数,致敏试验,电离辐射消毒效果,急性(亚急性)全身毒性试验,溶血试验,细胞毒性试验,锌,镉,车间空气细菌总数,总磷,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,生产车间室内外压差,总α放射性,工作台面细菌总数,织灼残渣,总大肠菌群,工人手细菌总数,工作人员手细菌总数,生产车间相对湿度,电离辐射消毒或灭菌,生产车间空气细菌总数,致病菌,无菌检验,一氯胺,手细菌总数,铜,产品抑菌性能、杀菌性能与稳定性测试,铅,物体表面细菌总数,生产车间进风口风速,总β放射性,皮内反应试验,空气中细菌总数,生产车间室内温度,耐热大肠菌群,生产工人手细菌总数,二氧化氯,环氧乙烷灭菌效果,氯酸盐,溴酸盐,总氮,汞,大肠埃希氏菌,初始染菌量,环氧乙烷消毒或灭菌,热原试验,环氧乙烷消毒效果,生产车间洁净度,初始污染菌数,电离辐射灭菌效果,亚氯酸盐,甲醛,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,产品中环氧乙烷残留,环氧乙烷消毒效果检测,无菌检验试验,砷,植入试验,微生物限度,全项目,真菌无菌检验,真菌菌落总数,需氧、厌氧菌无菌检验,无菌,环氧乙烷和氯乙醇残留量,细菌或真菌污染总菌数,真菌计数,菌落计数,细菌(菌落)总数,细菌总数,生产人员手细菌总数,细菌或真菌污染菌总菌数,菌落总数,部分项目,部分参数,环氧乙烷灭菌效果监测,真菌定性,工作台面与工人手,环氧乙烷残留量,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监测
检测标准:
1、GB50591-201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
2、GB15980-1995附录C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
3、GB/T 14233.2-2005 医用输液、输血、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2部分:生物学试验方法 3
4、卫生部《消毒技术规范》2002年版2.1.9.2 无菌检验试验
5、GB15980-2009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
6、2002年版 消毒技术规范 2.1.9.2
7、GB 15982—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
8、GB 50333-2013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
9、GB/T5750.10-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消毒副产物指标
10、2002年版2.1.9 细菌和真菌污染
11、B 1、B2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 15979-2002 附录B1、B2
12、GB/T14233.2-2005 医用输液、输血、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2部分:生物学试验方法
13、GB 15979-2002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 附录C
14、卫生部2002年版 消毒技术规范
15、GB 15980-1995/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附录A
16、DGB15980-1995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附录附录D
17、GB/T 14233.1-2008 医用输液、输血、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1部分:化学分析方法
18、(2002)版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2.1.9.2
19、消毒技术规范(2002年版)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.1.9.1 消毒技术规范 (2002年版)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.1.9.1
20、ISO 10993-7:2008 环氧乙烷和氯乙醇残留量